close

最近呢

有個可愛的混血兒- 莉 , 利用回國一個月的時間 , 來找我上課

在莉大班時 , 大概跟Debbie學了 一年的鋼琴

現在小二囉 ~ 回到美國 又學了兩年

當我請莉 彈現在正在學的曲子給我聽時  ~~  突然間我有點感觸呢 .....

1.  正在彈一頁的曲目

難度 : 往事難忘  等 像是鋼琴小曲中 前半部的曲子

2.  手腕下壓 , 彈琴的手指散開

這是很典型的 "手型"  ,  不管美國也好 台灣也好 , 沒有注意手型教學 就會成為這樣

3. 彈琴不穩定

視譜慢 ,  不會算拍子  ( 這都是因為老師教學  以彈奏給孩子聽 , 孩子模仿來的結果)

 

Debbie我看得有些難過呢 ~~ 

因為莉已經從當年大班可愛又活潑 又好動(應該是躁動)  ~ 變成一個很有禮貌穩定  漂亮的小女生了呢

但是彈琴不好聽 / 不優雅 ( 這是很多孩子的常態喔 )

他常常會說   " 聽到誰彈周杰倫  好想像那樣 "   "  但我一定不可以  "

媽媽說  " 在美國跟鋼琴老師的小孩一起玩   "  ,  另一個小孩都可以演奏曲子 , 莉都不可以 ~~

 

再回國四週   ~  Debbie我教導 三頁的 土耳其進行曲

莉說  "  爸爸都不相信我可以彈這麼難的  "   "  回去要請很多人來聽我彈琴  "  

媽媽說   " 或許美國只想要孩子 彈琴快樂  "   ( 其實台灣很多老師   何嘗不是如此 )

結果就是 " 沒有學好鋼琴 " " 沒有讓孩子產生信心  "  ~  這難道是 快樂的結果嗎 ?  不快樂啊 !

 

Debbie不是想要教會莉這首曲子喔  ~~  只是要他學會較長曲子的架構 (  以前只會彈一頁)

或許很多老師會分類學生  ~  練琴少的 彈的不好的 就晚一點進度難度或長度的曲子

Debbie我不是分類   ~  是計畫  ~  每個孩子的進度就該如此  

以莉來說 ~ 出乎我意料 在四周就完成 "土耳其進行曲"  九成了

 

Debbie 想教會莉的是 :

1.  拿到長曲子先分段   思考

就不會覺得 太難 /  我一定作不到  /  我從來沒彈過這麼長的

2. 每段都當作一個小曲子 仔細練習

不要總是想 從頭彈到尾   ..... 錯音會像鬼打牆一樣難改

3.  重新建立  " 如何看拍子 "

才不會只聽老師彈 , 模仿來的曲子都糊糊的   沒有拍點 , 不穩定

4. 如何成為演奏曲

讓孩子理解 ,可不是練好一首曲子就足以演奏給別人聽喔

還得分段 檢視自己的熟練度

錯音的原因是哪種   :  真的彈錯音  , 還是因為手型不佳的卡住的音 或是 滑音

 

當然以上都無法藉由一首曲子 就建立好習慣

可是 Debbie還是想盡力 讓孩子再回美國前 有那麼一點概念

也加強了信心   ~

莉說 "以前覺得這種曲子難 ! 但現在不覺得"

這樣就值得囉

 

Debbie的教學

大家都 太把音樂 當作感性的事情了  ~ 就是因為如此 無法學好樂器

要明白一件事情 ~ 一般的小孩可不會像老師 或是 音樂班的孩子 學那麼久鋼琴ㄟ

很多的學習 如果要等到 "長大"  靠著自我體會才能使音色進步 ~

只能說可能學琴過程  只有擁有膚淺且 無音色可言的能力了

 

Debbie在教學上使用了新的改革

那就是 用邏輯教學  ~  也希望孩子 建立邏輯學習

其實包括老師們在內  ~ 以前的老師教導我們 ,  很多都是我們靠體會來的

因為音色的細節 ~ 可能跟 施力有關   身體的律動有關  (  這 要怎麼教呢  )

所以大部分都是 學琴五六年後 ~ 年紀也大了 靠自我體會  ( 基本年紀小時聽不懂, 也沒耐心磨練 )

 

Debbie想給家長們 一個價值觀

與其到 長大 才有辦法自我體會  (  認為 那是音樂 )

那麼 為何不在小的時候 , 初學時 ,  即使很難體會 ~ 但就把這當作基本工  (或者只會建立動作 , 認知)

在每首小曲子中也開始學習

 

當家長自己會彈琴時  ~  有時要拋開自己學琴的經驗 才不會變成孩子的絆腳石喔

這就像我在學開車 ~  問每個超會開車的人 " 怎麼把車 停進格子裡 "  (抓不到角度ㄟ)

每個人都說   " 開久了 就知道啦 "  ( 就是靠感覺   有朝一日就可以 )

那就是為何我身邊為何那麼多有駕照 卻說 " 不敢上路 不想開車 "  ~ 因為不知道轉彎 要轉多少

感覺是屬於 有長期經驗的人

一般初學沒有辦法 "有感覺"

所以才會很多人 直接放棄

 

學琴也是如此  ~ 很多非音樂班的 學各幾年就不學   因為彈的太難聽 ! 沒有一首曲子可以不2266的

Debbie我基本上不罵小孩  ~  但是 教學邏輯是嚴謹的

 

最近有個有趣的例子

希只是一個 要大班的初學者 ,  除了讓孩子"固定的作樂句外"

連非樂句的地方 ~ 但利用手腕的律動動作 可以讓音色變好聽 ~  Debbie都會用螢光筆請孩子自己分辯畫出來

希的媽媽會彈琴 ~ 他說這以前都是學琴幾年後自我體會揣摩的  ~

現在老師從小讓孩子先從動作做起 ~ 希媽咪一開始覺得 "這樣好嗎"

後來請爸爸嘗試  ~ 爸爸以前只是鋼琴初學階段

發現 這樣可以讓 初學的人 也可以開始擁有好一點的音色

 

其實我懂 學過琴的媽媽 ~ 一開始會覺得 這樣好嗎 ~~  那是因為我們過去學琴 都太感性了

都認為 音樂是自由的 ~ 應該是靠自我體認

老師們也沒有能力讓小孩 體會"律動" "身體的力量"   "手腕的力量"  ~  所以得延後學習 (  等到大了 自己體會音色)

大多人覺得 音樂  應該有創意 ~  不該被 "局限"

 

但Debbie希望大家 反過來思考

為何那麼多學琴的孩子 包括美國回來的莉  ~  都學得不像樣   很難聽

因為學的不久 (但Debbie看過五年以上的孩子 彈琴依然沒音色喔)

因為 音色一開始 應該是 "學問"   ~  有誰本能就懂的學問的

應該先把音色當作 基本功  ~  有了基本功   在自己舉一反三

而不是 一開始 就自己創造  (沒有孩子會自我創造    只會自以為是)

 

在Debbie教學年資裡

看見一個有趣的事情

一開始就很有 律動感的小孩  ~  音色會輸給完全沒律動感 但把所有細節當作學問動作慢慢琢磨的孩子

原因是  :  自我的律動感只是自以為是  ,   後者卻能知道背後的原因 , 確實做到

應該先求懂著為什麼  ~  並把動作到位  ~ 再來聆聽 音色的差別

 

Debbie在兩年左右的孩子的鋼琴課

開始得講很多話

因為 在前兩年 ~ 老師的規定下所學會的樂句呼吸

現在希望孩子 開始聆聽  做與不做的音色差異

基本上 ~ 每個孩子都聽得出來

但為何 "快樂的音樂"  還是得規範呢 ~ 因為 孩子就是孩子 即使兩年了 , 當曲子越來越難就不做樂句啦

老師們覺得很容易   ~ 那是因為老師們學琴年資很久很久 早就變慣性了

孩子們 可不是如此ㄟ

 

所以囉 ~ Debbie的教學可不是要制約小孩喔

而是幫孩子建立學問

其實慢慢的 Debbie最常跟孩子說的話就是  "  這只是一種彈奏方法 一種處理方法 ..... 但每個人不見的一樣 "

也就是在學問的建立之上  ~ 孩子越來越有能力 自然可以自我決定呈現的方式

前提是 : 學問建立在先

就好比Debbie在兩年左右的孩子 建立星星教學法  ~ 就是想告訴孩子 為何這樣做音色 ~~ 這是學問

當自己用有非常多學問  ~ 將來如何應用 沒人會管你

但如果一直沒學問的學琴

連外行人都會受不了彈琴的噪音

 

Debbie以前看過一本書 : 虎媽的戰歌

虎媽的孩子 音樂上很有成就  (我忘了是甚麼)

但是知道虎媽怎麼要求孩子的嗎

有一段 我看了完全可以體解  "  彈好一首曲子就是這樣來的 "

虎媽把 練琴時老師說過的該注意的 寫成 10幾頁白紙

連虎媽的學生看了都驚訝

是的  ~  彈琴就是如此乏味的事情   不是感覺ㄟ

要把該注意的 ~ 老師強調過如何修正的音色   反覆練習ㄟ

不然 就是自以為有好聽的音色了喔 ~~

所謂的音色 可不是練熟了 就一定有  ~ 每次都對 ( 因為有時力量的不對   緊度  都會造成差異 )

練熟 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

當然了 ~ 現在初學的孩子 連要練熟   都需要有方法  (才能降低鬼打牆的錯音循環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bbie 的頭像
    Debbie

    Debbie's 音樂實驗室

    Debb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