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統計學

最近 我常  跟大家分享  珊珊的練習方法

最多  練30分鐘

固定一個模組   成形後   才會改變

    1.   有一段時間    兩周都只練 分手  ( 但  上課一合雙手   至少9成完成)

    2.   改變成   分手兩次    雙手一次  (  兩周完成一首  徹爾尼 )

 不超過 三次

不執著於   今天彈得好不好

 

但我分享給很多人

大家又說  "可是 ........"     Debbie覺得姍姍進步又穩定  是來自於  他很少  上課說  "可是 .....",  我從一開始就說 每個  步驟彈3次 ,  他就  沒改變過 !! 

姍姍才是做到  每個 音樂家說的  練琴首要  "分手" "慢練" , 做不到都是人性出了問題 , 所以   姍姍做得最好的是 " 不執著"

 

在我教學20年來  ,  我覺得  當學生認為自己聰明   鋼琴反而彈不好 !  那是因為  沒有成為  海綿

 

覺知

跟著我的老師幾年   我發現  她講得簡單的事物背後  都是  "覺知能力"

他說  : 知   不是知識  !!  是探照燈  也就是觀察自己

 

聰明的學生都在 觀察老師~ 一直再覺得老師 應該如何   卻忘了  觀察自己  每次練琴的模樣  有覺察到自己 "有問題"   動作有缺失嗎?! 

 

每個人只看見自己 !  但老師  看見一堆學生 !Debbie的教法都一樣 , 初學兩年  根本不需要因材施教 ~  應該先有軌道吧

但同樣的方法    卻會跑出   兩種以上  不同類型 ~~

 

大家想想 你的徹爾尼 為何  兩周練不好  , 可是其他人 真的也沒花太多時間   怎麼練起來了 ??   一定要  檢視自己   "一定有問題" 

這個問題  指的是  :  是否   步驟 背後的精神沒有看懂 ??  

其實我的方法  教的不是  方法本身  是背後的覺察能力

 

這點需要教給大家想一想 ~ 老師  只負責  自己職責上的 50分 ~~ 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bbie 的頭像
    Debbie

    Debbie's 音樂實驗室

    Debb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