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
大家常說 : 用了方法 (例如: 唱音/呼節 就變得很難彈),不用方法直接彈就比較好彈
以前有位家長還因此 跟我交惡了 , 原因是從小會彈琴的她說 "數了呼節就彈不出來",陪小孩練琴的她很質疑 為何要這麼理性
困難
為何用了方法會變得困難 ?
其實理由真的很簡單,困難的是人心 ,你到底願不願意對自己誠實? 誠實後願不願意改變?
就這兩點而已
不用方法好彈是因為 "你亂彈" " 你會彈的就照拍子,不會的就照感覺" , 說穿了就是你放棄 "你不會"的地方 ; 用了方法難彈是因為 "強迫你面對 你不會的地方"
所以為何通過了方法的考驗 ! 曲子會變得牢靠
原因也很簡單 , 就是因為 把鬼都抓出來了
新方法 : 音的分組
再寫論文的撞擊下 我找到了 運音的新方法 , 在我原先請大家分 樂句與小分句的框架下 , 再放入 : 技巧
我做影片的時候 , 自己把一首曲子示範一次 沒甚麼難的 (老師們的手早就有運 的動作) , 但你要我說出 哪裡怎麼運 , 好像也是一種感覺 ( 從小真的沒有老師 很科學的指導這件事情)
但是 當我 要在譜上 畫出 分組的組數 與動作時
我卻得 進入 思考 ~
畫好後 手要執行 , 卻又變得困難 ......... 怎麼這裡卡卡的 ! 這裡怎麼這樣 .....或是反思 "我本來怎麼彈的呢"
為何呢? 原因就是 : 原本的出手本就是一種長期的感覺
用與不用
結論很簡單 !
即使老師們手有運的動作 ! 但如果繼續跟隨教授們上課 , 也依然會被修正(音色這件事情好像沒有完結篇)
我覺得 用了方法對我來說 : 可以落實得更快 !更精準 ! 更有意識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縮短時間
有句話深得我心 : 技巧的系統 可以管理 人體所有的動作
你在那裏 運來運去的 ..................... 其實真的沒有管理 !
當你給予它一個定義 ~ 這個定義可以管理 無數的 感覺的 小動作
所以這才是我說的 :我不想拍 直接示範的影片 !真的很簡單 很無意義